当前位置: 首页 > 汽车工程专业部 >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培养方案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培养方案

2025年05月26日 09:22:20 访问量:92

图案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类别:交通运输大类(70) 

专业名称: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

专业代码:       700209      

修订时间       2025         

 

 


图案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概述

为适应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对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带来的新变化,顺应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的新趋势,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新能源汽车维修等岗位(群)的新要求,不断满足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参照国家相关标准编制要求,制订本标准。

专业教学直接决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依据。本标准落实中职基础性定位,推动多样化发展,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的基本标准,学校应结合区域/行业实际和自身办学定位,依据本标准制订本校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二、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700209)

三、入学基本要求

初级中等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四、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五、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交通运输大类(70)

所属专业类(代码)

道路运输类(7002)

对应行业(代码)

汽车修理与维护(8111)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汽车维修工(4-12-01-01)、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检修工(6-29-03-08)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新能源汽车维护、新能源汽车检修、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检修

职业类证书

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

智能网联汽车共享出行服务

六、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技能文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面向汽车修理与维护行业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检验试验人员、机动车检测人员、充电桩安装检修人员等职业,能够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总成维护、修理、调试、检测和质量检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检修等工作的技能人才。

七、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全面提升知识、能力、素质,筑牢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类通用技术技能基础,掌握并实际运用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掌握与本专业对应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行业规定,掌握绿色生产、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行业文化,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语文、历史、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等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习1门外语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

(5)掌握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机械识图、新能源汽车构造与原理、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6)掌握新能源汽车底盘系统维护、电气系统维护等技术技能,具有新能源汽车常规系统维护能力;

(7)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及热管理系统维护、动力总成系统维护等技术技能,具有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维护能力;

(8)掌握新能源汽车底盘系统、电气系统的简单故障检修等技术技能,具有新能源汽车常规系统的基本检修能力;

(9)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及热管理系统、动力总成系统的简单故障检修等技术技能,具有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的基本检修能力;

(10)掌握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拆装及故障部件检修或更换等技术技能,具有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检修能力;

(11)掌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拆装及简单故障检修等技术技能,具有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基本检修能力;

(12)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有适应本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的基本数字技能;

(13)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掌握身体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至少1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

(15)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形成至少1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16)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素养,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八、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设置

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

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英语等)、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教育等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将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安全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列为必修课程或限定选修课程,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2.专业课程

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需要前置学习的基础性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的课程,是为专业核心课程提供理论和技能支撑的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是培养核心职业能力的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的课程,是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的延展课程。

学校结合区域/行业实际、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要自主确定课程,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依托体现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真实生产项目和典型工作任务等,开展项目式、情境式教学,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1)专业基础课程

设置4门。包括:汽车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概论、汽车机械识图、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基础等领域的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

设置7门。包括:新能源汽车维护、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系统构造与检修、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构造与检修、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构造与检修、新能源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新能源汽车电气系统构造与检修等领域的课程。

(3)专业拓展课程

设置4门。包括:新能源汽车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车身修复与美容等领域的内容。

(4)公共基础课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

课程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计划学时

语文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408

英语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408

数学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4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标准》开设,并与汽车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36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标准》开设,并与汽车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36

哲学与人生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标准》开设,并与汽车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36

职业道德与法治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开设,并与汽车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36

体育与健康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196

信息技术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开设,并注重在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中体现专业特色

144

公共艺术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98

历史

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72

劳动教育

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要求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98

红色文化(读本)

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98

(5)主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号

课程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1

汽车发动机

掌握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等发动机机械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能熟练运用汽车检测设备检测发动机机械系统零、部件的技术状态。

2

新能源汽车概论

熟悉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社会原因,理解其发展的趋势,掌握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及特点且熟练掌握混动、电动新能源汽车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

汽车机械识图

培养绘制喝阅读机械图的基本原理和能力,掌握投影的基本概念,正确的使用绘图仪器和工具,掌握正确的作图方法和步骤。

4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基础

了解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等汽车常用电子元件的基础知识,并能进行性能检测;能熟练运行运算简单的直流电路

5

新能源汽车维护

能够识别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各系统的名称、结构和连接关系;能够完成新能源汽车相关部件的检查和调整,能够按照技术要求完成新能源汽车40000km以内的维护作业。

6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系统构造与检修

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能够按照技术要求对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系统进行拆装和常见故障排除

7

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构造与检修

掌握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能够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拆装和常见故障排除。掌握新能源汽车功率转换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能够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拆装和常见故障排除。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能够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拆装和常见故障排除

8

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系统构造与检修

掌握不同类型混合动力汽车的类型、结构及工作原理。能够使用汽车检测设备检测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技术状态。能够按照技术要求对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进行拆装和常见故障排除

9

新能源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

掌握底盘各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能够使用汽车检测设备检测底盘零部件的技术状态。能够按照技术要求对底盘进行拆装和常见故障排除

10

新能源汽车电气系统构造与检修

掌握汽车电气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能够查询和使用汽车电路图、维修手册。能够按照技术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拆装和常见故障排除

11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构造与检修

掌握充电桩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能够按照技术要求对充电桩系统进行拆装调试和常见故障排除

12

新能源汽车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能对新能源汽车无法进入的故障进行分析诊断排除,能对新新能源汽车无法充电故障进行排除诊断,能对新能源汽车无法充电的故障进行诊断与排除。

13

汽车保险与理赔

了解保险学的基本理论、汽车保险险种、保险条款、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基本知识;熟悉汽车查勘定损、理赔流程;能熟练开展汽车定损、理赔业务

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为3个月,学校将结合专业实际需求及学校资源情况安排在第六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成绩体现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学习、工作的综合表现与成果,由学校和实习单位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考核内容由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内容,其考核组成部分及成绩比例见下表。考核的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学时安排

课程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实践学时

按学年、学期教学进程安排

(周学时/教学周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1

2

3

4

5

6

公共基础课程

文化基础课

1

语文

408

0

3

3

4

4

6

6

2

数学

408

0

3

3

4

4

6

6

3

英语

408

0

3

3

4

4

6

6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6

0

2

 

 

 

 

 

5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36

0

 

2

 

 

 

 

6

哲学与人生

36

0

 

 

2

 

 

 

7

职业道德与法治

36

0

 

 

 

2

 

 

8

体育与健康

196

98

2

2

2

2

2

2

9

信息技术

144

72

4

4

 

 

 

 

10

公共艺术

90

0

1

1

1

1

1

1

11

历史

72

0

2

2

 

 

 

 

12

红色文化

98

0

1

1

1

1

1

1

13

劳动教育

98

98

1

1

1

1

1

1

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基础课

14

汽车发动机与底盘拆装

108

54

6

 

 

 

 

 

15

新能源汽车概论

36

18

2

 

 

 

 

 

16

汽车机械常识

36

18

2

 

 

 

 

 

17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基础

36

18

2

 

 

 

 

 

专业核心课

18

新能源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

180

90

 

6

4

 

 

 

19

新能源电气系统构造与检修

180

90

 

6

4

 

 

 

20

新能源动力蓄电池构造检修

72

36

 

 

4

 

 

 

21

新能源驱动系统构造与检修

54

27

 

 

3

 

 

 

22

新能源充电桩系统构造检修

72

36

 

 

 

2

 

 

23

新能源汽车维护

54

27

 

 

 

3

 

 

24

新能源混合动力构造与检修

54

27

 

 

 

 

3

 

专业拓展课

25

汽车保险与理赔

72

36

 

 

 

4

 

 

26

新能源汽车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108

54

 

 

 

6

 

 

27

汽车车身修复

90

45

 

 

 

 

4

2

28

汽车涂装

90

45

 

 

 

 

4

2

29

专业技能

56

56

 

 

 

 

 

7

实习

30

汽修基本技能训练

210

210

 

 

 

 

 

 

31

校外顶岗实习

390

390

 

 

 

 

 

 

总计

3964

1545

34

34

34

34

34

34

注: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期,每周学时为34学时。

(6)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应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

(7)实训

在校内外进行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新能源汽车驱动、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新能源汽车底盘、新能源汽车电气、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系统的维护和基本检修等实训,包括单项技能实训、综合能力实训等。

(8)实习

在汽车行业的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企业进行新能源运用与维修专业等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学校应建立稳定、够用的实习基地,选派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和人员,组织开展专业对口实习,加强对学生实习的指导、管理和考核。实习实训既是实践性教学,也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学校可根据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结合企业生产周期,优化学期安排,灵活开展实践性教学。应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和相关专业岗位实习标准要求。

(7)相关要求

学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思政课程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在思政课程中有机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相关内容;结合实际落实课程思政,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应开设安全教育(含典型案例事故分析)、社会责任、绿色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现代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并将有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

(8)学时安排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累计假期12周,岗位实习按每周30学时安排,3年总学时一般为3300学时。实习时间累计不超过6个月,可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分阶段安排,校外企业岗位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要占总学时50%以上。

九、师资队伍

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

(一)队伍结构

专任教师队伍的数量、学历和职称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学生数与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0∶1,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数比例应不低于50%。能够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行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建立定期开展专业(学科)教研机制。

(二)专业带头人

原则上应具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副高及以上职称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具有组织开展专业建设、教科研工作和企业服务的能力,在本专业改革发展中起引领作用。

(三)专任教师

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具有新能源汽车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维修工程教育、汽车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汽车服务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学历;具有一定年限的相应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具有本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混合式教学等教法改革;能够跟踪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前沿,开展社会服务;专业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生产性实训基地锻炼,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四)兼职教师

主要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中聘任,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高级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了解教育教学规律,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根据需要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高技能人才,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制定针对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

十、教学条件

(一)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二)专业教室基本要求

具备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条件。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一体机设备、音响设备,具有互联网接入或无线网络环境及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安防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二)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基本要求

实验、实训场所面积、设备设施、安全、环境、管理等符合教育部有关标准(规定、办法),实验、实训环境与设备设施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实训项目注重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指导教师配备合理,实验、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确保能够顺利开展汽车电工电子、汽车发动机与底盘拆装、汽车发动机机械维修、汽车发动机电器与控制系统检修、汽车车身电气设备检修、汽车底盘各系统维修、汽车定期维护等实验、实训活动。鼓励在实训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前沿信息技术。

1.钣喷实训室

配备无尘打磨机、电阻电焊机、空气压缩机、喷枪、烤漆房等设备设施,用于钣金、喷漆等实训教学。

2.汽车电工电子实训室

配备电工电子基础实验盒、汽车基础电路实验盒、电磁学基础实验盒等设备设施,用于电路基本连接和检测、电子元器件检测等实训教学。

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

配备发动机解剖台架、发动机总成及拆装翻转台架、发动机起动试验台架等设备设施,用于汽车发动机拆装、发动机部件检修等实训教学。

4.汽车底盘实训室

配备汽车底盘各总成实物解剖教具、汽车传动系实训台架、转向系实训台架、制动系实训台架、汽车防抱死制动实训台架、电子驻车制动实训台架、电子动力转向实训台架、电控悬架实训台架、四轮定位仪、轮胎动平衡仪、扒胎机等设备设施,用于汽车底盘拆装、底盘部件检修、车轮定位、底盘电控系统检修等实训教学。

5.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修实训室

配备汽车起动机发电机试验台、电控发动机实训台架、汽车手持式诊断仪、汽车专用示波器、万用表等检测仪器等设备设施,用于汽车发动机电器与控制系统拆装、部件功能检查、电路检测、发动机性能检测等实训教学。

6.汽车车身电气设备检修实训室

配备车身电器实训台架、万用表、汽车检测试灯等设备设施,用于汽车车身电气设备拆装、部件功能检查、电路检测等实训教学。

7.汽车整车实训室

配备汽车整车、车辆举升机、废气分析仪、尾气排放回收装置、压缩空气供给站等设备设施,用于汽车定期维护、汽车就车检查与维修等实训教学。可结合实际建设综合性实训场所。

(三)实习场所基本要求

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对实习单位的有关要求,经实地考察后,确定合法经营、管理规范,实习条件完备且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与学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单位成为实习基地,并签署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协议。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未来就业需求,实习基地应能提供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维修接待等与专业对口的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共同制订实习计划,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完成实习质量评价,做好学生实习服务和管理工作,有保证实习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有安全、保险保障,依法依规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

(四)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图书及数字化资源等。

(五)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经过规范程序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专业课程教材应体现本行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新形态,并通过数字教材、活页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更新。

(六)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汽车维修行业政策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技术规范以及相关专业技术手册、操作规范等;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类图书和实务案例类图书;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学术期刊等。及时配置新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管理方式、新服务方式等相关的图书文献。

(七)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

十一、质量保障和毕业要求

(一)质量保障

(1)学校应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吸纳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评价,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接受教育督导和社会监督,健全综合评价。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堂评价、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资源建设等质量保障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2)学校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日常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3)专业教研组织应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中备课制度,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议,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并对生源情况、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二)毕业要求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目标和培养规格,完成规定的实习实训,全部课程考核合格或修满学分,准予毕业。学校可结合办学实际,细化、明确学生课程修习、学业成绩、实践经历、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学习要求和考核要求等。要严把毕业出口关,确保学生毕业时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和各教学环节,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接受职业培训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证书等学习成果,经职业学校认定,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学历教育学分;达到相应职业学校学业要求的,可以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

十二、附录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2025年修(制)于2025年5月进行了修订,主要修订内容为:

1.培养规格:对学生的素养目标增加了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2.保障条件部分在原有的实训基地、师资保障条件之外,增加了教学资源、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1

 

编辑:袁金山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瑞金中等专业学校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瑞金中等专业学校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联系地址:江西省瑞金市绿草湖 ↑ 电话:0797-2342918 ↑ Email:rjzz@jxrjzz.com 招生热线:19917978880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