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数控专业的中职生,我曾以为雷锋精神是课本里的遥远故事,与冰冷的机床、枯燥的编程毫无关联。直到在实训车间日复一日的操作中,在志愿服务与汗水交织的经历里,我才真正懂得:雷锋精神不仅是助人为乐的品格,更是一种镌刻在精密加工中的职业信仰。
一、程序编码中的“无私”逻辑
初学数控编程时,我常因小数点后两位的误差导致工件报废。老师总说:“程序里多一个零,机床就多一分危险。”这让我想起雷锋在日记中写下的“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当我在实训室加工制作金属配件时,反复校验每一行代码的严谨,不正是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吗?那些看似冰冷的数字指令,实则是用理性编织的温柔,机床轰鸣的节奏里,藏着对他人安全的责任心。
二、0.01毫米里的“钉子精神”
实训课上打磨零件,我总想“差不多就行”。直到参与学校的技能竞赛小组训练,制作课桌椅金属连接件时,老师指着图纸说:“我们的课桌是要留给一届又一届的学弟学妹们用的,至少要用十年,精度就是良心。”我们架起千分表反复测量,把误差压缩到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汗水滴在数控操作屏上时,我突然领悟:雷锋擦汽车时追求“车净如镜”的极致,与我们追求微米级精度的坚持殊途同归。机床刀尖下绽放的火花,原来也能照亮“把小事做到完美”的精神灯塔。
三、三维建模里的“人民情怀”
再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敬老活动时,看着爷爷奶奶坐在轮椅上晒着太阳聊着天,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能在爷爷奶奶的轮椅上安装一个波纹钢板,就不怕雨天打滑了。于是回到实训室我立刻用CAD软件为轮椅坡道设计防滑纹路,那一刻,屏幕上的三维模型突然有了温度。雷锋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如今我们手中的建模软件,不正是新时代践行这句话的“数字接力棒”。每一次曲面优化,都是对群体需求的倾听;每一组参数设定,都是对人间冷暖的回应。
让钢铁绽放玫瑰。在数控机床的坐标轴上,我悄悄刻下一行字:“X=奉献,Y=匠心,Z=担当”。班主任看到后笑着说:“这才是智能制造的‘核心程序’。”作为数控专业学子,我愿以雷锋为坐标原点,用代码编写青春的诗行,让严谨成为本能,让精密承载善意,让冷硬的钢铁因匠者仁心而温暖如春。未来的车间里,每一件经我手的零件,都将带着雷锋精神的基因,在新时代的蓝图中精准落位。(24数控长学制班 朱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