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方式和意义
自古仓颉造字之始,文明开始传承,知识有了载体。从甲骨文到竹简,从绢帛再到纸张,再到当今的网络阅读,不难发现文字以不同的书写形式出现,知识的光辉在阅读中显现。
读书无对错方法。古人有读书一日十行者,今者亦有之。由此可鉴,书不一定要慢读。慢读所耗时间长,但所得所悟必更然为充分。快读所耗时间短,但能更快的检索有用的信息。两者相辅相成,各有利弊。
关于“碎片化阅读”,我更倾向定义为提前明确自己所需知识内容,定向检索相关文献,在文献中快速获取所需内容,节省大量时间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此阅读方法中,比之阅读可能前期的准备工作更为重要,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才是所谓“碎片化阅读”的核心。然而当下,大家在浏览网络资讯时,漫无目的的阅读浏览,知识犹如鸟儿在空中飞过,未在脑海中留下一丝痕迹,将这种阅读方法定义为“碎片化阅读”我认为时有失偏颇的。它体现在读书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仅不能够抓住文章大意,而且也没有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活像是被八股文所禁锢的思想家——不懂装懂。
但是此类“碎片化阅读”仅表现在网络上吗?其实不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利用网络的便利,阅古博今,品读名著。所以此类“碎片化阅读”所反映的问题是人们难以耐下性子去读书,而非是在网络的“快”生活模式下的常态,人心是时常浮躁的,若能耐下性子平静下来,细细品味一篇文章的精华,却是相当可贵。
要正确认识阅读的作用,真正在阅读、学习中提升自己。在曾经只有竹简的社会中,有人写下千古名句传万世千秋;在现今网络文学的发展下,有人依然写下生命赞歌口口相传。当有人单方面抨击网络阅读,过分赞扬纸质书籍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马云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电子货币不会彻底代替纸币。”因为不论是电子货币还是纸币,其使用的本质是一样的。
其实无论是怎样的阅读方式,并不影响大家的知识量。真正影响大家“碎片化阅读”的根本原因,是自我的思考与应用。如果只读不用那和不读有什么两样呢?正确地应用知识才是阅读的最终目标,切不要本末倒置,责怪于阅读本身。毕竟知识可以多学少学,但不可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才是读书的意义。